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员风采
【晋盟文化名人 之四十六】从多种视角认识黄克毅
发布时间 : 2024-01-11      作者 : 民盟管理员二

个人简介:黄克毅,浙江黄岩人,1939年生。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省宗教局顾问、山西省海外联谊会理事,曾就职于山西电视台美编,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执教书法。黄克毅外师造化、中法心源,形成了自己雄浑博大、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其书法作品参加过历届山西省书法展及全国部分省市书法联展、中国艺术节书法展、专题展等,入选《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多种辞书。山西许多名胜古迹和园林有其题写的匾额、楹联和石刻。

黄克毅先生是一位“无怨无悔无奢望不做无法无天之事,有情有意有风雅愿为有德有道之人”的书法家。

古人讲“字如其人”,实际上是指人的性格、学识和修养。已故著名书法家徐文达先生评价其书法“端庄文雅、洒脱秀逸”,著名版画家力群称赞其“文笔流畅、书法稳健”。看过黄克毅写字的都会感到他行笔很慢,他说,“慢是一种修炼,从中体会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读过我国著名书法家卫俊秀的著作《卫俊秀日记》的,还都记得书中有这么两句:“黄克毅一是聪明,二是出名。”这是卫老四十年前对他的评价。

学识广博

黄克毅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随父习字,从欧体入手兼学诸家,楷、行、隶、篆皆能,尤以行书见长,学风严谨、含蓄庄重中不乏清丽委婉、富于变化而不张狂。在这种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千家诗》《朱子治家格言》《醇亲王载沣之家训》等,直到如今都背得非常顺溜,这证实了“童子功受用一生”的老话。

黄克毅写过一些报告文学,如《美食家》《孙正平出“山”记》《长虹驾海两国情——庄则栋与佐佐木敦子的故事》《温州人在山西》《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记宏艺首饰集团董事长李海峰》;评论性文章《以传统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理财新观念》《企业家成功之道》《员工如何工作及企业用人之道》等;梅苑山庄、右玉县劳动局、山西旅游饭店协会、煤化招待所等都邀请他作讲座;万柏林区科协以传统道德理念及言行规范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邀请黄克毅为所属三个社区分别举办18次讲座,收到预期效果。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评委会向黄克毅颁奖真可谓“名至实归”。

谈起山西面食,身为浙江籍的黄克毅居然将十大面食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比如:猫耳朵、拷栳栳、搓鱼、拉面、揪片属“徒手类”,河捞、刀削面、刀拨面、擦尖、转盘剔尖属“器械类”。这使我想起2003年7月举办的“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大型活动”中,展示山西面食文化的四辆彩车设计及现场广播解说词都出自黄克毅之手。省台联在2010年11月接待台湾省赴山西观光团,面艺表演现场的讲解对黄克毅来说,那真是太容易了。

举办园林文化节,省不了邀请黄克毅去策划,如玉门河公园的两届荷文化节,从总体构思布置、主题口号、电视片撰写及分镜头脚本一看就是行家。南寨公园田园消夏文化节也浸注了他的智慧。黄克毅特别强调体现“文化”,他认为政治是权力、经济是实力、文化是魅力。文化最具有吸引力,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河流,是生命的血脉,民族的脊梁,世界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国,要保护,要延续,这是我们的根。

书艺精深

黄克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最早的筹备人员,用他的话说叫“原始股”,书法界的二茬子老前辈。黄克毅说自己幼承庭训,随父习字,但真正感悟到什么是书法,却是二十来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西电视台亟需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年轻人,千淘万漉才选中他。将近二十年的字幕工作,没有一点差错。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

笔者深知黄克毅文字工夫十分了得,已经写了3000多首诗,对其中的《书法咏叹调》颇为欣赏:“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笔在纸上的舞蹈,是心灵的趋使,学识的外表……莫以为那貌似简单的笔墨道道,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奇崛和奥妙。”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请他执教书法,培养造就了许多书法人才,黄克毅两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杏花岭区老年大学经他长达16年的辛勤教导,也有着辉煌的记录,全市老年大学书法比赛包揽各项大奖。全市老年大学优秀教师的荣誉,当然不会旁落。

身为山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黄克毅非常明白这份令人敬佩之荣耀,对自己的学识修养、书法理论、技法、表现越来越认真,处处以“高、博、精、化”自律。笔者问何解?答曰:“首先着眼点要高,眼高才会手高。看得要多,择优而学谓之博。既学就要精道,不可貌合神离。化就是达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里的‘会’是有讲究的,中小学生要求他学会,大专院校则指导学生会学。”一席话让我心悦诚服。

省城书画界的人士对黄克毅的共识是人缘好、字写得很规矩、文笔水准在书法圈里属凤毛麟角。

北京宋庆龄故居、上海宋庆龄陵园、四川聂荣臻故居、傅全友将军都藏有黄克毅的书法作品。令我纳闷的是黄克毅怎么会和宋庆龄故居有联系,原来他曾在卫生部科教司工作过,与宋宅只一墙之隔,宋的秘书杜述周是山西晋城人。事情就是这么巧。

黄克毅的书法作品曾流传至美国、法国、日本、斯里兰卡、香港和台湾。但他更看重全国十几家文史馆有着他的墨宝。陕西文史馆馆长李炳武对他尤为关注,两次邀请他参加“长安雅集”大型国际活动,请他为大慈恩寺题写楹联,请他为由几十位画家联袂创作的巨幅国画题款作序,回到山西后又跟踪电话录音采访。

五台山南山寺,晋祠石刻、匾额、楹联有他的墨迹,汾酒厂、东湖醋厂、宁化府益源庆醋厂、迎泽公园、文瀛公园、碑林公园、动物园、南寨公园、玉门河公园、晋源苗圃有他的楹联,《人民摄影报》《太原广播电视报》《新闻研究》《龙城翘楚》都是请他题写的。对此,他轻描淡写地说:“也就是这点本事”。

烟霞痼癖

黄克毅热衷于读书、旅游和诗书画创作。

文革时期,许多人无所事事,除了应付公事就是闲逛看大字报。黄克毅却抓住这大好时机读书、练字、外出写生。十三陵、北京猿人遗址、门头沟、颐和园、友谊宾馆、香山、卧佛寺……的水彩写生依然保存着。他每年旅游的往返行程达上万公里,别人是看热闹,而他是随时随地记笔记,二十万字的北京旅游记行就是这么成稿的。像他这么细的有心人,真不多见。

除了能写,黄克毅的口才表现力也不错。记得1996年夏天每逢周未的22点至23点30分,他和女书法家徐晓梅(徐文达先生的女儿)在“长城台调频立体声广播”主持播讲“旅游文化”,两万宇的内容由黄克毅起草,不拖不蔓,不打嗑巴,分秒不差,确实有难度。

黄克毅在旅游中又多了一份思索,1999年《山西文史研究》发表了他的评论文章《文物大省的山西为何不是旅游经济大省》,内容分:亮亮家底、谈谈不足、想想咋办。次年《山西文史研究》又刊登了他的《文物大省的山西如何成为旅游经济大省》。文章强调:要有远见卓识,开发网络通道,加大宣传力度,管理旅游行业。多年之后重温这些观点并不落伍。他的《加强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旅游》刊登在《山西旅游》杂志上,北京大学人居环境中心和《中国城市经济》杂志转载。山西科技馆“星期日讲座”邀请他讲《山水的审美情趣》。为此,山西省旅游协会吸纳他为理事,特约评论员。

“天下文史是一家”,因之文史馆的书画馆员的交流、馆际间的活动也较多。所到之处,他都做到最大限度地看、最大限度地笔录、最大限度地创作、最大限度地展示释放。胸有城府的他在百十多位书画家的阵容里不慌不忙洋洋洒洒地创作着书法大件,吸引着众多目光。

采风——笔记——创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也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每到一地,带走的是一份愜意的回忆,留给东道主的是珍贵的墨痕和一束诗花。

为引深这个话题,我有意识地提问什么叫旅游?他先引用艾斯特定义“旅游是教育所有的人。”接着他的观点:旅游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的思想交流,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在旅游中感受自然的神奇,领略科技与智慧的伟力,在旅游中获取创作的源泉,激活仁智之心和人生价值。

经他这么一说,把旅游升华成一层不同凡响的境界,一个精彩的亮点。

淡定平和

第一次结识黄克毅是2000年筹备山西省浙江商会期间,当时请他担任秘书长,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以及浙江籍民营企业人士都认为这是一位有德有望的人选,在例行的考察工作中,双方在会议室很正规地坐好,平时游勇散兵只会做生意的浙商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面面相觑,手足无措。“救场如救火”的黄克毅关键时刻亮相,他说商会是改革开放在党的致富政策指导下的新生事物,是政府与主管单位与有组织的民营企业家之间的桥梁和沟通的渠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生事物,商会只有搞好团结才会步调一致。浙江商会在上级的支持与关怀下稳步发展,计划在六一儿童节以前向吕梁山区、革命老区及贫困地区的部分小学捐赠一批学生服及书包,表达对第二故乡——山西孩子的关爱之情。同时也希望省工商联与浙江商会成为知心朋友,关怀、支持和指导商会的各项工作。“话匣子”打开了,彼此间从陌生化为朋友。

2004年,黄克毅被邀请主持浙江商会的日常工作,一年多的时间浙江商会的面貌又重新焕发。越来越忙的黄克毅主动离去,但几任会长对他的印象都很称赞。

性格平和的黄克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于商会的发展,他写下了文章《商会工作之思辨》,倡导积极稳步协调发展。

以前仅认为黄克毅是著名书法家,只不过有一笔好字而己,其实这是片面的、局部的。《当代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等辞书都收录了他的作品和介绍,许多书画艺术团体也纷纷来电致函邀请加入,并许以重量级的荣誉头街,对于这些,黄克毅幽默地说:“捧归捧,别忘了自己的饭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还是应该有点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像辛弃疾说的:“留得生前身后名”,现在似乎遍地都是著名书画家名气大的吓人,真正传世的谁能与颜柳欧赵苏黄米蔡颠张狂素及二王齐名,哪敢和林散之、何绍基、于右任、吴昌硕、毛泽东比肩。正确地评价别人,客观地看待自己,足矣。

黄克毅的那句话“远看是一种看法,近看也是一种看法,不妨多换几个角度,待物如此,待人也如此。”

文/闫晓红(《当代山西商会》)